對心理治療的八個常見誤解

by 綠豆花・ 心理營養室
0 comment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水平的發展,心理健康越來越受到重視,隨之,心理治療也被越來越多的人了解、接納和使用。甚至,面對有心理困擾的朋友、同事、鄰居或者家人時,有人說:“去接受心理治療吧,千萬別吃藥,因為藥物有副反應。”也有人說:“心理治療就是陪你聊天,解決不了什麼問題。”可見,一些人對心理治療的了解尚不全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大家可能對心理治療存在的八個常見誤解 。

一. 心理治療就是找個人說說話、聊聊天。

事實:心理治療的過程的確以談話為主要載體,但是此“談話”非彼“談話”。心理治療中的談話是基於醫學、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等多門學科的專業理論,是一個科學而嚴謹的過程。比如,當治療師問您:“您是哪里人啊?做什麼工作?”可能是在評估您的社會文化背景、社會功能、認知功能、人際關係,甚至人格特徵。治療師是個“內心戲”很足的人,因為談話背後都有專業性和科學性“假設”。

二. 心理治療解決不了我的現實問題

心理治療確實無法直接幫您挽回失去的戀人、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找到一份高報酬的工作,但是心理治療可以和您一起建構“究竟問題是什麼”、“問題發生的情景是什麼”、“問題是如何形成和保持的”,一起探索理解和解決現實問題的新視角,了解現實問題背後的訴求和資源。或許,治療後你不再想解決上述“問題”,因為它們可能已經不是“問題”。當“問題”不再是“問題”,就以另一種方式被解決了。

三 . 尋求心理治療說明我是一個懦弱的人。

恰恰相反,當您敢於面對內心的痛苦或症狀,嘗試理解和改變自己時,這說明您是一個勇敢的人。從自身或者所處的系統做出新的嘗試,些都在提示您的人格具有彈性,有彈性的人往往是內心強大的。

四. 心理治療只能治療輕型心理疾病,對重性精神疾病沒有用。

心理治療是精神科的常用治療方式之一,重性精神疾病同樣需要心理治療,這已經成為業界共識。只是在精神疾病病程的不同階段,治療方法和目標會有不同。比如精神疾病的急性發作期,可能以支持性心理治療、家庭的健康教育、針對急性症狀的干預等為主,在疾病緩解期和恢復期,以恢復社會功能、激發資源、預防症狀復發、優化人際系統等為主。

五. 既然心理治療這麼有用,精神疾病患者不用服藥,只做心理治療吧。

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和心理治療是精神疾病的主要治療方式,對於中度以上的精神疾病,藥物治療是基礎,聯合物理治療和心理治療是常態,但是不能只使用心理治療。精神疾病,尤其是重性精神疾病,例如精神分裂症、雙相障礙等,都具有病理生理因素,是需要藥物干預的,而且是主要的治療手段。當然,如果病情達到了臨床痊癒並完成了維持期的治療,藥物是否可以停用,這由精神科醫師來評估判斷,不是心理治療師決定的。

六. 能不服藥就不服藥,因為藥物都有副作用,心理治療沒有副作用。

心理治療雖然以談話互動為主,但是同樣具有與治療目標不一致的副作用,甚至會有嚴重的傷害性。心理治療常見的副作用有:出現情緒或軀體症狀、問題未解決或惡化、治療依賴或過度緊密、人際關係緊張、生活環境變化、病恥感等。這些副作用會帶來一定的壓力和不適,但大部分都是短暫的,甚至有些副反應可能有利於預後,例如治療過程中的創傷暴露、哭泣、難過等,對於最終解決創傷性反應是有益的。

七. 每次接受心理治療後,都應該有一些進步和改善。

心理治療主要是通過來訪者和治療師之間有效而積極的交流來實現療效的。這個過程的變量很多,包括來訪者的期待、治療關係、治療目標和解決問題的經驗等。您有進步和改善的期待是一個很重要的療效因子,但是心理治療的過程是動態變化的,有時候會達到您的期待,有時候可能會讓您失望。如果每次都感覺有進步和改善,反而需要小心,這可能是一種“假進步”。偶爾有些小失望、小倒退,才是心理治療的真實進程。

八.  我的孩子(或任何關係人) 有問題,快點把他她修理好。

一個人出現了心理問題,不僅僅與個體有關,還與個體所處的人際環境有關。尤其是未成年人,心智化尚在發展過程中,他與家庭共用自我邊界,孩子的心理問題基本上反映的是整個家庭系統的問題。父母往往需要參與到孩子的心理治療過程中,甚至需要進行家庭治療,從家庭整體來解決孩子的困難。因此,心理治療不僅僅需要“修理”孩子,還需要“修理”父母。

我們的心理和身體一樣,也會遇到困難和生病。時時關心自己是最好的第一步哦。

書籍來源: 精神衛生

Leave a Comment